縱觀若干年來的中國歷史,總是在一個極端向另一個極端搖擺。在經歷了三十年的物質極度貧乏之后,忽然間,我們已經進入了商品和產能極度過剩的時代。
這種過剩,在各行各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,在包裝紙行業則尤其明顯。2010年,隨著歐美經濟衰落,中國經濟增速開始回落,包裝紙需求達到了頂峰,但由于累積增加的產能過多,包裝紙一直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態,價格持續低迷。以至于包裝紙行業經過六年的淘汰整合,淘汰了二三千萬噸的落后造紙產能后,才實現供需弱平穩。然而,2016年來的價格瘋漲,造紙行業迎來了短暫繁榮,產能擴張的潘朵拉盒再次被打開。到了2017年中國的包裝紙產量為6400萬噸,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。
據不完全統計,2018即將投產的新增造紙產能就高達1000多萬噸,而其中尤以湖北的情況最為夸張,這個經濟總量約為廣東三分之一強的內陸省份,包裝紙的年需求量不足300萬噸,但新增的造紙產能就遠超1000萬噸。而在同一時期,經濟蓬勃發展的東南亞和中東地區宣布的箱板紙總產能也就250萬噸。
如今,中國經濟進入了降速換檔,由數量增長型向質量型轉型升級的新時代,拉動包裝紙需求的出口和內需面臨大幅回調。毫無疑問,未來中國包裝紙的需求量將大幅減少。那么,究竟將減少到多少萬噸,我們不得而知,但有幾個數據值得參考。中國經濟總量遠不及美國,但美國瓦楞原紙及箱板紙總量為4300萬噸,比中國少2000多萬噸。東盟人口為7億,但包裝紙問題不足300萬噸,如果中國降到東盟的水平,則只需600萬噸。不過,基本上可以肯定地是,應該不太可能降到1980年的十萬噸級別。
2
因此,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,中國的造紙業掀起了大漲價、大洗牌和向外擴張的風潮。
大漲價大家已然有目共睹,大洗牌在此不作探討,但將可能是未來中國包裝紙企業謀生存的關鍵決斷的向外擴張則,值得大家深入思考。
如今,中國的包裝紙行情令很多人茫然不解,無論紙廠怎樣下調需求預期,但實際需求仍然低于預期,導致玖龍、理文、建暉等幾大紙廠不得不推出停機并降國廢的舉措。
可以預見,中國包裝紙市場的退潮,可能又將令所有包裝紙行業人士始料不及。未來的包裝紙市場將會是一種怎樣的景況,玖龍紙業董事長張茵女士五年前接受《紐約客》采訪時說的那番話似乎頗有先見之明:“市場衰退得這么快,人們根本不可能扭轉局勢。”“這次是真的不同,大小企業都受到了影響。過去,大風浪只沖走沙子,留下巖石。現在風浪這么大,甚至把一些巖石都給沖走了。”
微信掃一掃二維碼,關注廠廠樂服務號